茶樓在唐代是茶館,宋代繁榮起來,唐代是過路客商休息的地方,宋代就成了娛樂的地方明代品茶方式有了變化:從點茶到出泡,茶館也繁榮起來清末后茶館業有所衰落,建國后一段時間,除了老年茶館,旅游點茶館外,都有衰落90年代后復蘇,90年代后期發展很快現代茶館與歷史上,在傳統上一脈相承,但經營方式和內容上都有變化過去可以幾代傳承一個茶館,現在就一定要有變化和創新,不然不能生存拿杭州來說,茶館經營的內容越來越豐富現在茶館業的潛力很大,旅游事業的發展,尤其是國際間旅游事業的發展,使得茶館經營有了很大創新,特別是在文化服務方面。
茶樓里也有不少文人學者的行蹤!疤仗站印遍T廳上的黑底金字大招牌,據說是康有為的手筆。過去,陶陶居曾是粵劇藝人不掛牌的俱樂部,是他們埋組班”的活動場所。五十年代,陳殘支的《香飄四季》中有幾個典型人物,是在茶樓中找到模特兒的。魯迅的小說中的人物有沒有在廣州的茶樓中拾綴,不大清楚但在他的筆記中卻可看到,一九二七年,他在廣州的那一段日子里,曾經到山泉太平館、陸園、妙奇香、別有春、北園、南園、一景酒家、國民餐店、陶陶居和拱北樓、晉華齋、福來居、大觀飯店等地方,看來魯迅之到茶樓,除日常所需飲饌外,也會有觀察民情的因素在內。作家韋君宜來穗坐了三四個茶樓,對廣東人上茶樓很有體會。她稱贊茶樓“象個群眾的社交場合,氣氛確實可愛”,這點人情味實在令人愉快!罢f”茶樓的樓梯上下人頭攢動,食后自動招呼服務員以碟為單位計價是“君子之交”,“不止有情趣,而且有風格”,是“真正老廣東人的風格。”這不是虛言妄贊而是體驗入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