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城里茶館相比,鄉間茶館就簡單多了。在滇西許多山街,都會有這樣一個讓游人落腳處,或者叫歇腳處,一壺香茶,擺在油油的餐桌上,在懶散的時光里散發出絲絲縷縷茶的清芬。一些要遠行的生意人,一些農閑下來的莊稼漢,都會把時間的邊邊角角積蓄起來,拿到茶館,品味鄉村寧靜的時光。
鄉村茶館的老板其實是些莊稼漢,或者是莊稼漢的婆娘。如果是女掌柜,笑容一定比她們的茶醉人。她們剛剛從玉米身邊退下來,身上還沾染著玉米花的香味,把青布圍腰往自己身上一系,一聲“來咯,來喝一碗茶來。”熱騰騰的開水便沖到裝有茶葉的缺土罐里,泛起茶葉原本的滋味。這時,客人自然圍坐桌邊,用一種認真的心態瞇起眼睛,露出“嘖嘖”有聲的饞相。如果是男老板,除了茶水濃得化不開,他們的水煙筒遞來遞去,熱情讓人嗆個夠。鄉村茶館無暴利可創,茶水價錢很低,一壺上好的“春尖”不過是城里一個冰淇淋的價錢。
茶價不好,并不影響老板的熱情與信心,哪怕這一天只有一個人,只喝一杯本地手工粗茶,只是五毛錢的生意,老板臉上的笑容不會因此而縮水,老板用在泡茶上的工序也不會因此減少。除了喝茶,還可聽聽“梅花牌”錄音機錄下的對歌調子,還可聽聽閑下來時女老板講的故事。那樣的故事老了,像他的主人,可是一提到“從前,有一個茶舍老板”,喝茶的人都會感到自己這就生活在遠古的時光中,世事不冷,茶里有歌。
我每次回到鄉下老家,都要到老家門外的“女兒綠茶館”坐坐。茶館老板是個女的,三十多歲的光景,手卻麻利,泡茶的功夫絲毫不比城里那些專門學過茶道的小姐們遜色。從沖茶到沏茶,從湯色到品味,一一二二,還真的像回事。喝著鄉村茶,聽著與茶有關的茶歌,心里的煩憂、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都被茶水浣洗干凈。在城里,因了工作關系,隔三岔五都得到茶館,陪上級聊天侍候一些不得不侍候的人,茶的滋味品不出來,倒是酒的醉意常常讓人不省人事,雖然說是喝茶,實際茶館的杯子每一個都有酒味。再說,城里茶館,茶的農藥殘留量一再超標,泡茶的水質一再下降,老板的價格一漲再漲,服務員的態度一天天滑坡,再好的心情也會喝壞的。
鄉間茶館,最講究的是水。茶作為一種飲品,其飲用價值是通過水的溶解而實現的,因此水的優劣直接影響茶湯的質量。鄉間茶館老板們也許不懂得唐代陸羽的《茶經》,張又新的《煎茶水記》,歐陽修的《大明水記》,但她們一定懂得水甜則茶香的道理。鄉間的水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來水,沒有經過污染的廠區工礦,沒有經過所謂的消毒漂白處理,從石巖里滲透,在林間過濾,經陽光消毒,不經燒開,喝一口生水也不會生病。這樣的水,感觀指標、化學指標、毒理學指標、細菌學指標都不會超標。再配上村民自己用農家肥與汗水喂大的茶葉,茶的原汁原味會盡顯出來。
鄉村茶館,在泡茶方法上也各式各樣,有的客人喜歡罐罐茶,老板就用土制的小茶罐用文火烤制好茶葉,再在泛起清香的茶罐里沖進沸騰的開水,漲漲落澆,噴噴停停,越抖越見其烹茶功夫,當然越噴得好的罐罐茶味也越香。有的客人喜歡海碗茶,用一個大缽盛裝茶葉,沖入開水,加上蜂蜜和核桃末,喝起來香甜可口,既解暑又營養。每一個老板或多或少都認識一些茶的藥用單方,比方說肚子痛,炒糊的大米煎茶是良藥,頭疼的話,酒點上濃釅的茶水喝下去,一會兒就見效。因此,鄉間茶舍不時有些小病小疾者前來喝茶,他們與其說是想解渴,倒不如說是來求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