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杭州,水是靈魂;在杭州茶館里,水是道具。天堂水沏的龍井茶是用來調和人們身上濃濃淡淡的體液,以便將情感和理智整得風調雨順。杭州人偏愛茶館,偏愛精致和諧,愛耍子卻耍得出不出格是最重要的,所以過于濃情和熱情的咖啡館、酒吧在杭州是敵不過若即若離、閑情滿溢的茶館的。
據統計,杭州目前坊巷間有700多家茶館,放眼全國,這樣的密集度是數一數二的。這么多茶館漸漸形成了幾種流派,有以茶藝為主的,比如太極茶館;有以茶點著稱、場面宏大的,比如青藤茶館;有專門講究茶館生態環境的,比如門耳茶坊;也有集博物、欣賞、品茶于一體的文化性茶館,比如和記茶館、紫藝閣茶館。如此多樣性的風格取向使杭州茶館業形成了良好的競爭機制,作為一種流派代表的茶館往往能將自己的特長發揮到極致。
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,杭城的茶館迎來了它的新時期。杭州茶人們積極汲取雙峰腳下中國茶葉博物館的靈氣,在做深龍井茶的學問時,努力向市民普及中國茶和茶文化。1994年,是個起點,六公園附近的教場路上出現了杭州第一個展示茶藝的茶館———太極茶館,之后的每一年,杭州都會出現代表性的茶館,這些茶館一時成為杭州茶館業進入新時代的先行者。它們孵化培育出一個講究環境和概念,追求品位和消費的吃茶市場。
新興的茶館分布是“一個中心,一枝橫斜”。它們以西湖為中心,環沿西湖的南山路、湖濱路、北山路,又旁逸斜出沿曙光路、龍井路、梅靈路、茅家埠迤邐而去。風景和茶相看兩不厭。
從目前的情況看,杭州已經成為全國公認的茶館業做得最好的城市。每年在杭州召開的全國茶博覽交易會和西湖國際茶會上,匯聚而來的各地茶人對杭州的茶館都有最高的評價。要說能與杭州茶館業作個比較的城市現在只有三個:北京、上海和成都。北京的茶館,最大的特點在于高品位,他們會有人均消費為1000元的茶館,這個杭州沒有。上海的茶館,絕對數量最多,但每10萬人占有茶館的數量卻不及杭州。成都的茶館兩極分化明顯,但普遍是社會茶館,整體檔次不及杭州。
在杭州,吃茶吃成了產業。你要想開一家茶館,茶藝培訓方面有茶博提供教學;你要購置茶館里的一切用具只消跑到鳳凰山腳下的陶瓷品市場,不到半天即可全部配齊。杭州茶文化除了產業化,還有文人化的提升。作家王旭烽十年心血一杯茶,精心譜寫的小說“茶人三部曲”,一舉奪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,為杭州的茶文化加上了精彩的一筆。
杭州一地的百姓慣享清福,魯迅在《準風月談》《喝茶》一文中說:“有好茶喝,會喝好茶,是一種‘清福’。不過要享這‘清福’,首先必須有工夫,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的感覺。”杭州人有好茶喝,也肯花工夫,如此終于練出了追求品位的茶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