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距離成都市區(qū)僅20多公里的雙流彭鎮(zhèn)楊柳河畔。雙流彭鎮(zhèn)馬市壩街64號,百年老茶鋪“觀音閣”原汁原味的老式茶鋪,述說著幾代人的故事與回憶,也述說著川西壩子地道的茶鋪之魂。
雙流“觀音閣”一間很出名的老茶鋪
進入雙流彭鎮(zhèn),盡管茶鋪林立,但只要問起“那間很出名的老茶鋪”,鎮(zhèn)里的人都會伸手一指“老街上,橋頭!
位于彭鎮(zhèn)馬市壩街的老茶鋪據(jù)說是明朝時的老建筑,用作茶鋪至少也有上百年歷史,當(dāng)?shù)厝硕冀兴坝^音閣”。這個名字的由來有一段傳奇故事:大約一百多年前,彭鎮(zhèn)(當(dāng)時叫彭家場)發(fā)生了一次大火災(zāi),整個鎮(zhèn)子幾乎都被燒光了,但這間茶鋪卻幸免于難。當(dāng)?shù)亓餍幸环N說法,說茶鋪是觀音菩薩踩著的地方,后來,老百姓就把茶鋪稱為觀音閣了,還在茶鋪里供起了觀音菩薩。
也許是當(dāng)?shù)匕傩盏尿\冥冥之中起了作用,幾十年前楊柳河的那場水災(zāi)也沒能卷走觀音閣,將稀疏的破瓦拾掇一下,茶鋪又開始了迎來送往的熱鬧。
一個老虎灶煮出茶香煮走時光
老虎灶是老茶鋪的精髓所在,灶頭燒著幾把摻滿水的壺,洗凈的茶杯整整齊齊地放在灶臺上,放入茶葉,開水一沖,茶香就出來了……老虎灶旁是個大水缸,水缸的四壁爬滿青苔,水是井水,由地下抽出,喝起來一股清甜。
茶鋪的老板趙桂華今年64歲了,20多年前,曾在這里賣茶的徐婆婆過世后,趙桂華便承包了老茶鋪。時光在走,茶錢從3毛、5毛慢慢變成1元,老茶鋪的光景卻沒變。
老茶鋪的地面凹凸不平,茶客們說,那叫“千足泥”,是茶客們的鞋底帶進茶鋪,一年年積累下來的。
往來是故人老茶客的懷舊之地
來老茶鋪喝茶的大多是住在附近的村民,且是老茶客,每逢單日的趕場天,凌晨6點不到就有人來吃早茶.
家住5里外的羅仕壽每日必來,這個89歲的老人,每天上午騎自行車來茶鋪,坐在老虎灶一側(cè)的那桌,花1元錢沖上一杯“三花”;住在成都營門口的田宜均老遠跑來,摸出一本繁體豎排本的歷史書,把腳往旁邊椅子上一擱,沉浸在這里的懷舊氣息中。
英國路透社駐中國首席攝影記者克勞斯先生也曾來到這里,用他的鏡頭“貪婪“地記錄了每一個細節(jié),就連這里盛水的石缸,舀水的瓜瓢和掏火使用的火鉗、火勾都不放過,一拍就是一整天。
古風(fēng)存遺韻難以磨滅的茶鋪之魂
老茶鋪像一位歷史老人日復(fù)一日地跟人交流著,原汁原味的老茶鋪風(fēng)情勾起了不少“老成都”對往昔的情思,成都民間說書人李伯清就是其中一位。
茶鋪的一根柱子上掛著一張照片,李伯清正提壺為茶客們摻茶。老茶客周健根說,去年的一天,正喝著茶,就看見李伯清走了進來。李伯清還當(dāng)起堂倌,為茶客們摻茶;用他創(chuàng)始的“散打”語言風(fēng)格和老人攀談;叭葉子煙,尋掌故……
和李伯清一樣的懷舊人士越來越多,有人還坐飛機從北京、上海而來,只為感受這醉人的茶香、老式的茶鋪環(huán)境。正如一位攝友所說,“這是一種追尋往昔記憶的情懷,一種難以磨滅的茶鋪之魂!”